一
闪崩:市值一天跌掉920亿,AI龙头怎么了?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投资家 Author 刘晓月
这几天,港股市场出现历史性一幕。
6月30日,市值2000亿港元的“AI第一股”商汤科技盘中直线跳水式暴跌,收盘股价为3.13港元/股,跌幅达46.77%,已跌破 3.85 港元的发行价。市值一日内蒸发近920亿港元(约785亿人民币)。
此后几天交易日,商汤科技仍跌跌不休。7月7日,股价已跌至2.6港元,市值只剩871亿元,近1200亿就这样灰飞烟灭。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卖出股票,不仅是基石投资者,包括D轮和D+轮在内投资者都面临亏损。
股价闪崩的直接导火索是巨额解禁,如今商汤科技上市满6个月整、投资者与基石投资者所持股份全部解禁,解禁股份约占商汤科技总股本73%。在上市之前商汤一级市场估值就已经炒到700亿以上,不少投资者自然想着赶紧套现离场。
其实上市后6个月的解禁期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都是一次大考,快手解禁期当日下跌超过15%。但跌成商汤这样的,也真是罕见。
大跌后,核心管理层承诺于12月29日之前不会出售股票,但仍难掩市场的恐慌情绪,一方面是延长时间不代表不卖,另一方面是商汤业绩实在是亏的太惨了。
根据商汤科技发布的上市后的首份年报,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47亿元,较上年同期的34.46亿元,同比增长36.4%。但2021年公司的总亏损额达到了171.4亿元,亏损额是营收的3.6倍。“一家公司花掉171亿元只‘买’回来47亿元的营收,这还确实挺有技术含量的。”有投资者如此表示。
总而言之,商汤科技两天暴跌65%,对市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,更多的投资者将谨记以下三点教训——
1、投资的项目上市不是成功,退出才是;
2、退出前的浮盈都是纸面财富,钱只有落地才能为安;
3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都是耍流氓!
从5000亿估值到50亿市值,AI泡沫迎来破裂时刻
其实商汤科技的现状,正是折射了资本市场对于AI公司态度的变化——大多数投资人已经不再相信“烧钱换市场、博士多就是技术高、技术高就能盈利……”的逻辑,AI赛道正在进入挤估值泡沫时期。
回想当年,资本市场可谓是给予了AI最大程度的看好。以AI公司格灵深瞳为例,当时真格基金徐小平、红杉资本沈南鹏、联创策源创始合伙人冯波对其未来作估值的画风是这样的——
徐小平:“格灵深瞳未来的估值起码5000亿美元。
沈南鹏:“1000亿美元比较实在”。
冯波:给个折中价格,3000亿美元的折中价格。
从整个行业来看,AI也是资本竞逐的新高地。根据CVSource数据,在2013年,人工智能创企全年融资额为15亿元,2017年增长到338亿元;到了2018年,仅一季度融资总额就超过了2017全年,达到402亿元;2018年人工智能领域融资总额达到1131亿元人民币。
尤其是AI四小龙们,更是成为了资本热捧的“融资机器”。根据天眼查显示,商汤科技总计融资9轮,累计融资超过26亿美元;旷视科技7轮融资额超过12亿美元;云从科技11轮融资额超过34亿人民币;依图科技10轮融资超过20亿人民币。
但是时间到了现在,资本对AI的态度开始大幅降温。
据《财经》杂志的报道,多家头部AI独角兽的老股东寻求打折出售股权,但仍找不到买家,“6折,且能确定很快上市,才有可能卖出去”。
根据亿欧数据显示,在2018年AI行业融资数量达到397起的高峰之后,2019年就下降至234起、2020年是182起、2021年略回温至247起。
像我们前文提到的格灵深瞳,正式上市时的发行价为39.49元,如今的股价只有26.37美元,市值仅为48.78亿。
这就是因为,在经历过太多光烧钱不增长的“独角兽”的惨痛教训之后,资本对这种高估值、高亏损、难盈利的故事越来越不感冒了。
除了商汤科技之外,“AI四小龙”的其他公司,云从科技三年累计亏损超25亿元,依图科技三年半亏了72多亿元,旷视科技三年半更是亏了165亿元。“烧钱”“泡沫”“造血能力差”“裁员”等争议不断。
AI公司之所以亏损严重,与其巨额的研发投入关系密切。以商汤科技为例,据其招股书显示,2018年到2020年研发投入分别为8.49亿元、19.16亿元、24.54亿元,2021年上半年更是达到17.72亿元,目前已经累计投入69.91亿元,分别占收入的45.9%、63.3%、71.3%,2021年上半年占比为107.3%。
高研发投入没关系,但问题在于,巨大的成本支出却没有相应的营收回报。商汤科技主要业务领域包括智慧商业、智慧城市、智慧生活、智能汽车。但从2018年到2020年,智慧商业、智慧城市、智慧生活三大业务增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。虽然智慧汽车营收在2020年出现较大攀升,但是这一业务占营收比重较低,所以对业绩增长贡献微乎其微。
毕竟,上市公司又不是纯粹的科研机构,若是连年的研发巨额投入若见不到回报,资本市场就会失去耐心,用脚投票。
二
90%的公司亏损,AI为啥赚不到钱?
2020年,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安晖公布过一个数据,全球近90%的人工智能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,中国AI产业链中90%以上的企业也处在亏损阶段。
那么,为啥被寄予“人类社会变革”希望的AI,如此叫好不叫座,盈利这么困难呢?
有业内人士分析,这个问题要分两个层面看,一是第三方独立的AI公司赚不赚钱;二是AI业务赚不赚钱。“如果把BAT这些互联网巨头的AI业务单独拿出来,体量不知道要比‘AI四小龙’大多少倍,而且肯定也会是盈利的。”
AI想要盈利的前提有二:足够的应用场景可以实现商业变现,过硬的业务实力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。对于以商汤科技为代表的纯AI公司而言,这两大前提都还面临着无法克服的挑战。
首先,AI在各个行业的渗透率较低,主要应用场景还是在互联网领域,这也是不少AI公司发展初期的大单来源。但问题是,由于这部分业务涉及到公司业务核心,以华为、阿里、腾讯、百度为代表的大厂已经开始自己做AI,昔日的“客户”变成了“对手”。
此外,从业务实力来看,独立AI公司们还面临着缺乏数据支撑的考验。
数据、算法、算力是构成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之一。当一个算法模型被设计好后,需要有大量的数据去训练机器,从而让机器更“智能”。
而在获取数据方面,还是自己拥有C端数据的企业更有优势,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数据支撑其系统的更新。AI企业需要与外界合作才能获取数据,而合作对象往往是企业和政府,但后者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,双方合作还存在相当障碍,将导致成本高、推进难等系列问题。
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商业模型制约的战略问题。由于在各类应用场景中,AI并不具备一个通用型的、可以像互联网一样一次投入无限复用的标准化方案,这意味着无法形成规模效益,需要对于🧍各个场景给出各种针对性的解决方案,投入大、赚钱难。
三
结语
根据行业公认的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,业界人士认为,人工智能行业已经经历了五六年的早期爆发期,现在则正处在“死亡之谷”的泡沫期,“淘汰出局”将是所有不能带来真实商业价值的公司的最终结局。
毫无疑问,市场的大洗牌已经开始。那些高估值的明星企业会迎来回落时刻,更是有大量“裸泳”的小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。如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在参加某活动时表示,“最近我见了一个做内衣的,也说自己是人工智能的企业,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。现在,人工智能领域的泡沫化特别严重。”
我们相信,这个领域一定将会有大量的企业倒下;但我们也相信,这个领域也一定会诞生伟大的企业。
推荐
好书推荐: